 |
人物名片
戴建国,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博士研究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从事分子生物学、药学教学科研工作近三十年,发表科研、教学论文20余篇,主编和参编《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等著作3部。现为西安海棠职业学院医技类专业学科带头人。 |
教学就是教会大家如何来学习
大学思维的首要之处就是要明白教学是老师和学生双方共同的事情。其大学者,盖学之大也。从教授者一方来说,老师也有着自己的专业壁垒,不会什么都知道,因此戴教授认为,身为老师重要的是教会同学们如何去学习,教给他们你是如何学到现在这个水平的,不仅讲解知识更要教授智慧,不仅传播专业理论更要传递思维方式,要注重启发他们创造的能力。
每个人的学习习惯是有所差异的,很多同学习惯了中学时期应试模式下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就会对大学的学习氛围很不习惯。戴教授强调说,学习知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勤加记诵顺口记住也会背下不少东西,而开拓思维式的教学反倒会让刚刚步入大学的学子们把握不住,不知如何反应在考试中。戴教授知道这是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没适应过来,也并不急于凭一己之力一下子就去改变学生,他风趣的举着个解剖学的例子,“孩子在两岁之前神经细胞就已经形成了,后期是充分建立神经细胞间的网络连接,也就是说如果结构没有问题,那个人的成长靠的就是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戴教授始终坚信自己的教学启发会持续发酵,在学生人生中的某个时刻变得有价值有意义。
而从学习者一方来说,学生的用功自然也是必须的。戴教授上课常常举例说起同学们觉得外语难学的问题,他说,工具性的东西靠的就是熟练功,熟练了就会运用。小时候学汉字“一”要写多少本方格纸,但是“one”写了几个就觉得不好记,功夫下不到讲了技巧也没用,这个里面是没什么智慧可启发的,主要的基础干线铺好了上面才可能通车。
教学就是以老师专业的教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自然也包括对学生的教学管理工作,戴教授认为教学要注重用老师专业的教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中就离不开对同学们的不懈鼓励。
喜欢和年轻人相处是戴教授长期身处一线教学的重要原因,他善于观察同学们的学习习惯和兴趣方向,然后在课堂上进行相应的教学调整。比如遇到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戴教授总是耐心的跟同学们聊聊自己的人生经历,慢慢的也会看到同学们潜移默化的改变。戴教授说,“有时候课上提问时学生沉默不作答,未必是他们真的不知道,而可能是害怕自己回答的不对,但这恰恰是个不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信对教学效果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
说到这里,戴教授语气兴奋地介绍起自己的教学经验。他说自己带过的学生很多,但只要能叫出对方的名字,学生就会有非常大变化。戴教授年纪大了,6个班级14个课程,难免记不住每位同学的名字,为此戴教授觉得很不好意思,干脆就把自己的电话留给学生,并时常提醒学生课上课下要多打招呼介绍自己,多说几次自己就会记得。讲到这里,戴教授分享起一件趣事:“有个学生叫林代钢,我想着是林黛玉的妹妹就一下记住了。”自从自己记住这位同学后,他的自信心有了很大的变化,学习成绩也有了进步,戴教授觉得很自豪。
“不能说孩子很笨、不行”, 戴教授强调说。学生在早期的学习经历中因习惯没有养好而丧失了自信,如果再不鼓励就会更不想学习。俗话说的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时代在发展,我们并不能确定学生的选择就一定是错误的,因此不能把学生看低,不要歧视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教会他们获取知识的方法,让他们在有需要的时候能够再回到书本学习就好。
“人因梦想而伟大,因学习而改变,更因行动而成功,”这是戴教授常告诉学生们的话。他说他常能从同学们的眼神中能看出大家对学习的热情,甚至遇到过学生要求下课后再上一节他的课,而这样的求知欲望离不开老师的发掘和调动。“越鼓励才能越成长”,戴教授就是这样一位善于启发学生成长的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