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与企业并行      科技与财富共赢

【重温党史】学党史 感恩党 跟党走(三)
2016-06-30 16:54:47   来源:西安海棠学院    点击: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78年3月18日,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所做的开幕词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78年3月18日,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所做的开幕词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要大力发展我国的科技教育事业。他着重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1985年3月7日,他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又进一步肯定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1988年9月,他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2年春,他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又说:"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从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出发,从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状况出发,得出的科学结论。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讲话,提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命题。他对历时近两年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解放思想,开动脑筋,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就是要真正实行无产阶级的民主集中制。"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的目的"正是为了向前看,正是为了顺利实现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他的这个讲话,尤其是这个命题成了随后召开的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和主题词。
  ◆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1981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号召和军队的特点,在《关于加强部队青年工作的指示》中提出了"四有、三讲、两不怕"的口号。"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1983年1月,总政治部又根据党的十二大文件中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关提法,将"四有"的内容调整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提法得到了邓小平的多次肯定,他说:"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民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四有"后来成为新时期党和政府青年工作的指导原则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的概括表述。
  ◆ "一国两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解决历史遗留的台湾、香港、澳门等领土问题,大胆地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1981年国庆前夕,叶剑英委员长提出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1984年2月22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说:"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中国,两种制度。香港问题也是这样,一个中国,两种制度。"党和国家职能部门依据这一构想,对台湾、香港、澳门分别制定"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港人治港"、"一国两制,澳人治澳"等具体的方针、政策,顺利地实现了香港1997年、澳门1999年回归祖国的工作,并对台湾的和平统一工作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稳定压倒一切"
  1987年3月8日,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指出,保持"国内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要条件之一。6月29日,他又指出:"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什么事情都干不成。"1989年2月26日,他又说:"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1990年12月24日,他强调:"我不止一次讲过,稳定压倒一切,人民民主专政不能丢。"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产生后,更将"稳定"、"改革"、"发展"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三个有机统一的组成部分进行考虑: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
  ◆ "三个有利于"
  1992年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针对一段时期以来,党内和国内不少人在改革开放问题上迈不开步子,不敢闯,以及理论界对改革开放性质的争论,指出:"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此,三个"有利于"成为人们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
  ◆ "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
  1994年1月24日,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作用。"    
  ◆ "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1995年11月8日,江泽民在北京视察工作时指出:"根据当前干部队伍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在对干部进行教育当中,要强调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全国都要这样做,北京市更要起带头作用。"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决定,对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一次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
  ◆ "三个代表"
  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党的思想、作风、组织、纪律状况和战斗力、领导水平。只要我们党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民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三个代表"的思想是江泽民在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时刻,对如何搞好党的建设,保持党的事业兴旺发达,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进行战略思考所得出的科学结论,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源泉,是对党的性质、根本宗旨、历史任务的新概括。它对新时期党的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 "依法治国"、"以德治国"
  1997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阐述了"依法治国"的思想。2001年1月,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他明确提出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理念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理论的一个创举。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02年,十六届六中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 "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八荣八耻"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民盟民进联组会上提出“八个为荣、八个为耻”的讲话,在干部和群众中引起强烈共鸣。
  ◆ "中国梦"
  2012年11月29日,在国家博物馆,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说:“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 "三严三实"
  2014年3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关于推进作风建设的讲话中,提到“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重要论述,称为“三严三实”讲话。
  ◆ "四个全面"
  2014年11月,习近平到福建考察调研时提出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三个全面”,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则将“三个全面”上升到了“四个全面”,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新增了“全面从严治党”。
  ◆ "两学一做"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巩固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进一步解决党员队伍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中央决定,2016年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简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上一篇:我院召开2016年度科研会议
下一篇:【重温党史】学党史 感恩党 跟党走(二)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