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载:最近,重庆一女大学生不经意误上路边小车被害。先前,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因室友瞧不起他而杀人,酿成人生悲剧。再有随手到此   
			
							  据报载:最近,重庆一女大学生不经意误上路边小车被害。先前,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因室友瞧不起他而杀人,酿成人生悲剧。再有随手“到此一游”刻进埃及千年神庙,南京一学生毁坏古文物,令国人在世界丢人和羞愧。这些都应验了先贤“祸患常积于忽微”的古训。
  我走过不少学校,发现有些学生,课堂不专心听,作业不认真做;垃圾随手丢,水电食物不节约,公众场所大声喧哗等行为,经常岀现。校园内言语不文明,行为不雅观,损坏公物,破坏环境等现象,时有发生。宿舍里,衣被不整,杂物纷乱,屡见不鲜。个别大学生的自我道德教育一再减弱,忘记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沦为一个只以法律底线为标准的社会公民。养育中华儿女的淳朴民风几乎殆尽,承载五千年灿烂文明的精神家园逐渐消失。党的十八大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的中国梦,“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的理想社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文明人何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怎样造就。老师视之而扼腕长叹,家长听了忧心如焚。学院在反思,社会在总结,问题在哪里,合格人才的培养路在何方?
  是谁扼杀了当代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反思多年的教育,社会种种不良风气和不文明行为的影响,学校重“分数”,空说教,家庭有“教”无“养”,学生缺乏道德认同,使不少青年学生,不把文明素质作为人生追求、衡量标准。忽视学生生活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制约着学生道德素质的养成。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教”,但重在“养”,在养成习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意识,重视学生内在的自我修养和觉悟,使其做到自觉,自省,自得,这才是道德教育的真谛。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兴旺的力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人才和潜在资源。他们素质怎样,将关乎祖国未来的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高地,高校应把道德素质养成,视为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忘却的主题,不可缺少的工作环节。人的素质是什么?素质是由遗传或先天因素决定的、受后天环境、教育影响,通过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格。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等六个方面。素质教育所关注的是一个学生的整体素质,亦是一个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这里,我们着重讨论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及行为规范,即道德的养成,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呢?亚里士多德说“道德成自于习惯”。以人格培养为目的的道德养成教育,归根到底,都可以外化、具体化为行为习惯的培养。“习惯”之中深藏着德行的奥妙。专家指出,行为一旦变成习惯,就会成为一种需要,一种省时省事的自然力。因此,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道德教育的目标。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 必作于细。”素质是什么?素质就是路上相遇时的微笑,是同学有难时的热情帮助,是不小心撞到对方时的一声“对不起”,是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的举动,是看到有人随地吐痰时的主动制止等等。这些生于毫末,起于垒土,始于足下的小细,却是“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远大事情的基础,也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从小事做起,方可成就大业。
  大学生素质养成,重在习惯的培养,首先,应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古人云:“勿因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早起半小时,不仅可以悠闲地吃早餐还可以腾出时间来晨读;多走一步路,垃圾就能准确的投入垃圾桶;少打半碗饭,珍惜粮食的同时也有助于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习惯成自然。这些往往被我们忽视的小动作、小角落折射出人的整体素质,点滴之间积淀个人素养。“土扶可成墙,积德为厚地”,只有平时严格要求,把文明融入到生活的点滴小事之中,养成良好习惯,自己才会得到全面提升。
  其次,需要制度规范,保障良好的习惯持之以恒。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倾向的形成,都得经历“依从--认同--内化”等阶段。即在“依从”的基础上,使之“认同”,然后再“内化”。在我院,相当学生还处于道德他律阶段,有些人甚至连基本的社会公德还不具备。因此,素质教育,应借助制度规范的权威和压力,使自己“依从”,并经反复实践,体会道德的付出和回报,逐渐“认同”制度,然后再“内化”。面对“制度”,同学们应努力使自己由被动转为主动,主动的将外在的约束力逐渐内化,转变为道德自觉,再把自觉行为变成习惯,最后,把习惯内化成为品格,当你完全达到行为自觉时,外在的约束力便丧失其功,你便实现了从“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变,素质养成的根本目标才算真正达到。当然,制度的约束离不开必要的检查监督。
  第三、通过素质养成奖惩机制激励情感。包括对文明行为的鼓励和对不道德行为的惩罚。中华文明能够在千百年代代相传,就是因为它从文化上支持了一种“善者得益,恶者受损”的人类价值观。一旦这种价值观失败,道德就很难为人们所认同和接受。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持续的努力总是得不到回报时,其道德行为动机可能会逐渐消退,必然选择放弃。所以,适时的道德回报,是一种激励力量。当然,回报的形式可多种多样,不一定发给奖金,伸一拇指,赞美一句都行,目的是使他们在道德公正的环境里,感到有德者高尚,做奉献者光荣,真正体现道德的价值。学院要重视道德回报,强化它对学生道德养成的作用。考虑90后学生特有的成长规律、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积极探索建立一套符合学生愿望和利益需求,重视学生情感的激励机制,引导学生自愿参与校园各种活动,培育积极向上情趣。否则,一旦没有了激情,没有了兴奋点,熄灭了潜藏在心底的火种,他们的精神就会逐渐消退。因此,营造道德奉献者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践踏道德者则受到学院、他人批评和谴责的氛围必不可少。
  第四、接受科学合理的自我评价。科学合理的评价能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其特长,及时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对学生习惯的养成与思想转变至关重要。学院要建立一整套系统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以激励学生的学习意志与进取心。
  第五、继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文化根基和价值支撑。传统文化要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使经典之言如春风化雨,泽润万物,为人心教化之源;让现代文明似秋月高照,塑造形象,作树人立命之纲。但是,传统文化并非“无公害”精神食粮,有些观点就比较包守,与当前党和政府提倡的大力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倡导拼搏精神相悖,要弃除糟粕,撷取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从。(党办陈义龙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