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31日,西安海棠职业学院创办者、陕西海棠中医美容研究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海棠教授于古城西安因病谢世,享年62岁。值此王海棠教授逝世7周年,我们刊登此文,以表对教授的崇高敬意和深切缅怀。
贫寒家境造就了未来医生
王海棠祖籍河南温县。解放前因天灾祖父母携其父母迁居西安。1947年11月5日王海棠来到人间,两岁时父亲便因病去世。母亲靠给人缝补、浆洗衣服挣钱度日。上小学时,她常常买不起铅笔和练习本。一次,邻居记账叔叔起了恻隐之心,送她一个废旧账本,她自己把一根树枝放在火里烧着、吹灭,再蘸上水书写并完成了作业。不知内情的老师勃然大怒,训斥她“别人的字工工整整,你怎么一道粗一道细?”虽很委屈,但倔强的性格使她眼含泪水却未道出实情,硬是坚持把学上了下来。屋漏偏遇连阴雨,家境本来就艰难,姑姑又患重病常年卧床,更使贫困雪上加霜。但父亲的早亡,姑姑的患病,却使王海棠幼小的心灵中萌生了长大当医生,给亲人治病,摆脱穷困的念头。随着年龄增长,当医生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初中一毕业,她便瞒着奶奶、母亲和姑姑于1963年8月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并以优异成绩考入新疆军区后勤部卫生学校,使立志学医的理想成为现实。
苦难的童年生活,锻炼了王海棠坚强的个性和独立生活能力。加之军校学习期间,一应费用全免,单、棉衣服包括鞋袜,以及学习用具部队全供。消除了缺衣少穿、交不起学费的烦恼,没有了因为穷而受人白眼、遭人训斥的际遇。王海棠以人民解放军女兵的飒爽英姿出入卫校,为实现当一名优秀军医的目标而勤奋学习,刻苦攻读,潜心钻研。三年军校学习,她一直是班里的优秀生,同学们夸她特别聪明,教官夸她很有前途。也就是在人民解放军这所大学校里,王海棠多才多艺的天赋得到了尽情张扬。她练就了吹拉弹唱、写诗作文、绘画书法等多项才能。1966年8月以优异成绩从卫校毕业,分配到新疆伊犁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野战医院。这时的王海棠决心扎根边疆当一名优秀的部队医护人员。正当她把自己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施展才华时,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并快速波及到部队和边疆。大字报满天飞,批判“反动学术权威”的声音此起彼伏,医院没有了救死扶伤的宁静,医护人员没有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王海棠彻底失望了,她于1969年转业回到西安,被分配到兵器工业部803厂所属的西安市东郊第四职工医院当大夫。
面对挫折,改学中医
优秀军医梦想破灭,王海棠人生旅途遇到了坎坷与挑战。是灰心丧气,偃旗息鼓,还是调整思路,坚定信心继续拼搏。经过认真分析和总结,她决定通过学习,当一名中医大夫。因为中医博大精深,是民族瑰宝、是中华国粹。同时,陕西有中医高等学府中医学院,有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西安市中医医院,有众多中医药方面的专家教授。学习中医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于是,她以顽强的毅力开始了学习中医的征程。从1982年起,利用业余时间,她参加了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首届针灸提高班学习。还到陕西中医学院深造,并拜老教授殷克敬、焦新民和西安铁路中心医院针灸科专家闫庆瑞为师,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医理论和实践。在专家教授的精心指导下,她一边钻研中医理论,一边实践探索,期间治好了许多疑难杂症。并在中国第一届中青年针灸学术交流会、中德医学协会陕西分会学术交流会、陕西省针灸学会交流会上宣读学术论文。还在《陕西中医》等中医刊物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1991年,有深厚中医药学积淀的王海棠教授以睿智的眼光瞄上了正在兴起的美容大潮。她利用探亲、疗养的机会到各地考察美容行业。在调查中,她发现美容界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特别缺乏中医治疗皮肤病的人才。而自己是一名中医大夫,若把中医的理论与实践引入美容,发挥中医药优势,其美容效果将不可预料。于是,她利用节假日及晚上休息时间,开始涉足中医美容,并把自己的研究结果拿到颇具规模的美容院实验。机遇总是青睐那些准备充分的人,1995年她提前退休,正式走上了开拓中医美容事业的道路。
敢为人先,以卓越的胆识创业
搞中医美容,首先要有实体。1994年王海棠在西安市北院门103号创办了中医美容院。这就是海棠人在谈创业之初时总结的“30平米、三张床、三个员工加海棠”。规模虽小,她却认真制定了中医美容行业标准,并严格按照标准操作和考核,给客户留下了良好印象。为使中医美容不断上台阶,1995年8月11日陕西省科委批准成立陕西海棠中医美容研究所。研究所由王海棠个人出资并担任所长。这是中国第一个研究中医美容的机构,也是她开启中医美容先河的标志。出人意料的是,中医美容的创新,迎来了万紫千红。中医美容日益被爱美之士所接受,海棠中医美容院的分支机构和连锁机构雨后春笋般地在全国各地迅猛发展。从而奠定了海棠中医美容事业产学研一体,校企合作发展模式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