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光临西安海棠学院——引领中国中医美容发展潮流,培养高水平、多技能、硬实力的高素质中医美容专业人才。咨询热线:029-82602000
  • 学院介绍| 院系设置| 院长寄语| 领导介绍| 校园文化| 招贤纳士| 联系我们
  • 公告通知| 学院新闻| 学院视频
  • 时事政治| 党委公告| 党委动态| 党校通知| 创先争优| 政策法规
  • 教学通知| 教学新闻
  • 招生网| 就业网
  • 中医养生| 药膳食疗| 中医疾病| 中药方剂| 中医美容| 中医减肥| 针灸推拿| 望闻问切
  • 实验实训中心
  • 高职优质校建设----七所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经验
    2017-07-17 12:47:27   来源:   评论:0 点击: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发布后,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积极部署,稳步推进各项任务(项目)。截至目前,已有河北、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广东、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印发了省级《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并相继启动优质院校、骨干专业、实训中心等项目遴选建设工作。各高职院校落实有力,将《行动计划》的任务(项目)融入学校“十三五”规划,绘制了学校创新发展的路线图。此文列举七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优质校建设经验,以备借鉴。
      一、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打造区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作为一所地方高职院校,紧紧扎根于地方、服务于地方,办学17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技术技能人才,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学院结合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和学院发展现状,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院发展的根本宗旨,打造高职教育的“宁职品牌”,全面提升学院办学品质。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明确学院发展重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深化校企合作发展;扩大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学院从组织、制度、经费以及监测执行等4个方面系统加强规划执行的保障。
      学院提出“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的10大工程、48项任务,其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深化校企合作发展、扩大职业教育国际影响是6个发展重点。
      未来5年,将依托学院工程训练中心、管理素养中心、素质拓展中心等平台,搭建结构完整、运行顺畅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建立跨院系、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通过开展弹性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遴选一批具有发展潜质和创业意愿的学生,在完成两年专业学习的基础上,转入创业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集中学习培养,加强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以优化专业布局与结构为突破口,面向国家和区域产业发展新布局,对接高端装备制造业、信息经济产业、新兴文化产业、港口服务业、环保产业,打造智能装备制造技术类专业群、电子信息类专业群、文化传媒类专业群、电商物流类专业群、绿色化工类专业群,推动学院专业由对接和服务产业向提升和引领产业发展。到2020年,学院将打造紧贴产业发展、校企深度合作、国内有影响的品牌专业2—3个、品牌培育专业2—3个,省内有影响的优势专业5—7个、特色专业3—5个;建成1—2个市级特色学院、3—4个校级特色学院。
      加强高水平“双师双能”队伍建设,健全企业兼职教师聘请与培训制度。完善教师国内访学、访问、培训、顶岗和社会实践制度,鼓励并支持教师在职学历提升和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教师“双师”能力;创新兼职教师聘用机制,开展职业教育教学法等岗前培训,提升兼职教师教学能力。
      构建服务“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学校改革”的综合信息化服务体系,消除信息资源孤岛,建成数据共享、服务融合、基于移动的智慧校园平台,为学院教育质量诊断与改进提供准确的信息和数据。推动“互联网+”课堂教学,加强信息化优质课堂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以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建设为引领,力争每个品牌专业建设一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一个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每个重点专业建设一个校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发数字化图书馆、精品共享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库等在线教学资源库功能,进一步提高数字图书资源的建设利用水平;每个专业打造5—10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引入优质在线课程300门,注册学生达2万人次;整合优化网络教学平台,集成现有的在线学习资源,建成统一的在线学习门户;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改造和建设,完成10个集混合式教学、探究式学习、分组分层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模式于一体的新型智慧教室建设。
      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以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为契机,深化校企合作,推进“院园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创新校企合作的运行与保障机制,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格局,提升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十三五”期间,实现累计孵化企业400家、服务企业600家。
      积极对接国际化专业标准,引进国际化技术技能实训、实践课程,深化拓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加强援外培训规模、类型与内涵建设基础上,积极推进海外办学项目,组建“一带一路”职教联盟,助力区域企业“走出去”。加大教师海(境)外3个月以上访学、进修力度,提高教师国际化能力;严把质量关,加大语言类和专业类外籍教师的引进力度;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积极推进学生海(境)外交流计划;加强留学生招生与管理工作。2020年,专任教师海(境)外3个月以上留(访)学、进修数累计达到20%;国(境)外文教专家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外派交换生、交流生人数占全校学生总数的0.8%;外国留学(交流)生人数达到400人。
      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和各院系、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学校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二级学院专业评估与绩效考核制度,建立课堂教学效率分类测评认证制度。加强经费投入,优先保障教学投入,按照学院重点发展战略和任务,加大对内涵建设的投入。分解落实工作任务,根据规划的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落实各部门工作责任,成立项目监测执行办公室,考核各部门完成规划情况。
      创新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制,宁波职院将推进校企合作有效化、教育信息化和办学国际化,“跨境、跨界、跨专业”协同发展,将学院打造成为区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高地,将学院建成综合办学水平高、服务发展能力强、师生满意度高、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优质示范高职院校。
      二、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释放办学活力 做服务发展的高职引领者
      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之一,将在建设期内投入2.3亿元,围绕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一流教师队伍建设、高水平专业建设、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国际合作与交流等五大领域,完成12个项目,努力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世界有影响力的现代化高职院校。
      以专业镇产业学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学校依托优势专业和专业群建设了4个专业镇产业学院,形成专业镇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境外机构、其他社会组织或个人等多种力量参与办学的多元办学体制机制,统筹规划专业镇产业学院发展。“主体学校+特色学院”两级管理体制,实现了产教联动、产学研结合、镇校企共赢。
      混合所有制的产权制度是专业镇产业学院的特色。专业镇产业学院与行业内大型企业合作,以商会基金会为平台吸收企业注资,与香港职业训练局合作共建培训学院,吸纳社会个体投入,以《产业学院章程》明确投资主体的权益关系。
      专业镇产业学院实行管、办、评分离的管理模式和董事会(理事会)治理制度,调整董事会结构,设置监事或监事会,面向社会公开选聘产业学院院长,调整产业学院内部机构设置治理制度,以《董事会章程》明确各方权责利。
      专业镇产业学院形成“产学研一体”的运行格局。成立中山市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等多元协同创新机构,构建多元投资主体高度协同、深度参与、广泛合作的专业共建长效机制,建立集行业企业生产性教学资源、学校教学性生产资源、境外机构国际优质教学资源于一体的多元主体全程参与的人才共育机制。
      以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升治理能力
      学校以大学章程为统领,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增强发展动力,释放办学活力。
      实行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学分制改革。形成双导师指导下的以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自主安排学业进程、自主建构知识体系为显著特征的学习模式;制定适应学分制改革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形成“按学年注册、按学分选课、按学分毕业”的开放灵活、科学规范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
      实行以激发活力为方向的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岗位分类分层管理模式和动态调整机制、岗位与业绩相结合的人才评价机制、评聘双轨运行的人才良性循环系统、绩效工资分配模型和经费总额动态包干运行机制等,探索更加开放、灵活的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
      实行以简政放权为重点的二级学院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权责明确、规范有序、运转高效的校院二级管理制度,推进以下放人、财、事权为核心的二级学院改革试点,形成二级学院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良性机制。
      实行以教授治学为主导的学术权力运行机制。完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既相对分离又相互支撑的制度体系,创新学术组织体系,改革学术事务管理方式、学术资源整合方式,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
      以一流专业建设铸造现代大国工匠,学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多规格、个性化、高素质的现代大国工匠。完善校企共同创新、专业共建、人才共育、师资共培、资源共享、实习就业共担的合作制度,形成行业、企业全面参与人才培养的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
      实施“1234”师资水平提升计划——成立1个教师发展中心;推动岗位聘任改革、评价办法改革等2项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校企人员结对提升计划、双师工作室建设计划、专业主任负责制计划等3项教学团队建设计划;落实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工程、专业领军人才培育工程、卓越教师培养工程、高水平专兼结合教师团队建设工程等4项名师培育工程。师资提升计划造就了一批行业内地位高、国内外有影响、能把握世界前沿技术的技能大师、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
      深化“一镇一品一专业”专业建设布局,打造一批国内一流、省内领先专业。创建15个左右省级及以上品牌专业,建设电梯工程技术等6个全国领先、与国际接轨的省级一类品牌专业,力争成为全国一流、世界有影响力的国家级骨干专业。
      依托现有大师、名师、企业、教师、学生五位一体工作室,加强技术技能积累,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加强多类型工作室之间的合作,合作完成企业大项目,推动项目化教学成果转化。
      依托创业教育学院、产学研园、中山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和科技成果提供转化平台。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一批高水平学生科技创新基地,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与中职学校合作开展中高职一体化工作,与师范学院等探索高职本科协同人才培养,打造“中职—高职—本科”人才培养立交桥,建立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与马来西亚国家电梯协会等合作建立东南亚电梯行业人才培训基地;与日本、德国知名电梯企业合作建立海外师资培训基地;与台湾、香港合作打造亚太地区专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引入国际职业标准和国际认证,争取1—2个专业加入“悉尼协议”。
      以开放的科研服务支撑国家发展战略学校以专业镇和中小微企业为服务对象,改革科研管理机制,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格局,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能力。
      依托产学研园协同创新环境,形成“政府支持、学校主导、产学合作、项目驱动”的园区运作机制,实现“创新在院校、创业在中心、实业在镇区”的“总部+基地”协同创新格局。
      以产学研园为平台,建设技术研发、技术服务、多样化学习三大社会服务平台。建设期内,专利申请量达到1000项,政府购买服务、技术性服务和培训服务收入总额达到1亿元,继续教育与培训人数共15万人次。
      引进中山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台湾(中国)生产力中心,探索“政校企行四方联动”的科研合作机制,共建技术转移中心、合作研究基地、产学研联盟,形成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经费共担、成果共享的互利互惠科研合作模式。
      建立健全以高地项目为点、应用研发项目为面的科研工作体系,重点扶持面向中小企业、提高本地区创新能力的产业共性与关键性技术研究。
      三、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 提质增效,打造丝路优质高职
      作为甘肃省重点支持的国内一流高职院校项目建设单位,以行动计划为引领,将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培养质量、积累技术技能、扩大开放办学列为学院创新发展的核心工作,打造国内一流的优质高职院校。
      提升能力 增强活力走产教融合之路,学院建立了10个具有现代学徒制特点的企业冠名学院,围绕区域产业发展,加大投入,提高10个技术研发中心的产出率。探索具有混合所有制特点的二级单位运行方式,盘活6个生产经营性实体。提高职教资源输出质量,做实做强甘肃资源环境职教集团,争创国家骨干职教集团。
      学院建立健全了三级联系企业、四类行家里手讲台、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专业群紧靠规模企业等校企互动机制。三级联系企业,指分层次联系企业,学院领导每人联系一个以上大型集团公司,部门领导每人联系一个以上二级企业,专业教师每人联系一个以上车间、区队或项目部;四类行家里手讲台,指的是以专业群为单位,每月开展一期行家里手进校园活动,邀请行业企业高管讲企业文化、技术能手讲工匠精神、创业成功者讲创业历程、优秀毕业生讲成长经历;学院建立以企业专家为主体的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每年审定一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专业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每个专业群紧靠一个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培养和技术服务。
      深化改革 优化结构落实质量主体责任,学院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放在和职业能力培养同等重要的地位,按照“道德素质强、职业技能强、吃苦精神强、创新意识强”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践行全员、全程、全面、全景的“四全育人”。开展覆盖课堂教学、顶岗实习、课外活动、假期社会实践的“四维推进”体验式人才培养,在课堂教学和顶岗实习中设置“素质教育五分钟”育人环节,实施过程化评价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60%以上的课程实现翻转课堂或体验式教学,各专业群生企比控制在50∶1以下、现代学徒制培养规模30%以上。
      在专业建设方面,采取“错位设置、非均衡建设、星级管理、专业群发展”的建设策略。探索建立专业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将用人单位满意度、毕业生满意度、在校生满意度、毕业生就业情况及产教融合情况作为5个关键绩效指标,每学年定期评定、反馈、诊改,每3年调整专业星级,调配资源投入。计划到2020年,形成气象、采矿、民族工艺、珠宝加工等15个专业群,实现国家级骨干专业占比15%左右、省级骨干专业占比35%左右的目标。
      在内部质量保证方面,以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为突破口,完善质量标准,优化各类管理平台和信息采集方式,平稳推进诊断与改进工作。学院构建“两线监控、三级管理、五个系统、六维评议”的教学质量诊改体系,对接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开发院级质量监控信息平台,固化数据分析和预警反馈流程,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内部质量保证机制。
      企校协同 双创并进加快技术积累转化,学院按照“企校协同、项目导向、双创并进”的思路,加强技术技能积累和转化。
      设立专项调研经费,围绕区域产业技术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关键词,开展企业生产实际专项调研,更新教学内容,确定应用技术研究方向;加大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力度,在现有的应用气象、采矿技术等5个协同创新中心基础上,新建智能制造、现代服务等5个协同创新中心。
      与企业协同实行教师年度轮训制,针对不同层次教师,开展国外、国内和校内培训。计划培育10名以上省级教学名师、10名以上行业技能大师和10个省级以上专业教学团队,建立10个大师工作室。
      将创新创业工作纳入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中。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创新创业商务中心,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每年30万元,为大学生创业项目转化提供服务和支持。
      面向社会 对外合作提高服务附加值,学院按照“开放办学、长短并重、多维服务”的思路,面向区域建设开放型服务基地,共享学院场地、设施、师资等教育资源。
      发挥甘肃省安全生产培训学院(与甘肃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共建)、中国气象局干部培训学院甘肃分院(与甘肃省气象局共建)、甘肃省退伍军人培训基地以及甘肃省第八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等社会服务平台的作用,开展面向管理人员、普通职工的各类培训;建立社区联席会议制度,面向社区开展民主法治、文明礼仪等教育活动,面向全市大中小学生开展科技知识普及教育活动;发挥骨干专业优势,积极承办全国和甘肃省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
      发挥地处丝绸之路黄金段的地理优势,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依托学院气象、环保、采矿、地质、冶金等专业,办好甘肃省商务厅支持的大学生海外就业服务中心,建设甘肃省教育厅支持的中亚五国资源环境类技术技能人才交流培训中心。与中亚国家职业院校及教育机构开展师资共培和技术攻关项目,同时实施学生交流计划和面向当地企业员工的技术技能培训。服务企业“走出去”战略,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开设语言、文化类专项课程,提升其海外就业的适应能力。引进国际职业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选择类型相同、专业相近的境外高水平院校联合开发课程,探索建立教师交流、学生交换、学分互认等合作机制。
      新的征程,新的起点,“资环人”将围绕质量、开放、融合这几个关键词,打造丝路优质高职院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四、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示范引领,推进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创新前行
      在强化自身、重视内涵、提高质量的同时,通过项目设计和实际行动,切实承担起服务战线、引领发展,进而推动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创新前行的使命。
      理念引领,系统总结高职教育理论和经验,一所优质的高职院校必须践行特色鲜明、人民满意、师生幸福的办学宗旨,贯彻好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切实抓好专业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院校治理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并注重投入产出绩效,同时注重对高职院校办学治校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化构建。
      一要系统总结办学历史和经验,回顾高职18年和新高职18年两个时期的政策体制和办学实践,总结形成具有规律性的成果,探索形成高职教育文化和理念。
      二要系统梳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高职教育办学模式,发现和总结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做法和可行的模式,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归纳,形成可传承的经验。
      三要系统归纳各种类型和层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面向市场、服务发展和促进就业的目标,探索形成行之有效、富有高职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供整个战线学习借鉴和推广应用。
      服务引领,凝炼形成优质校创新发展样本,作为一所有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准的高职院校,必须回答好为谁服务、怎样服务的问题,真正以自己的服务质量和贡献,推动学校自身的发展、战线的进步和社会的繁荣。
      要把服务学生成才成长放在首位。学院始终坚持学生第一、以生为本的理念,始终牢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努力做到关爱学生进步、关注学生困难、关心学生就业,实施“学生千日成长工程”,引导学生品德优化、专业深化、技能强化、形象美化、首岗适应、转岗顺达、长期发展,职业发展可持续。
      要把服务区域和行业作为基本任务。学院紧紧围绕浙江万亿金融产业、杭州打造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城市、钱塘江金融港湾建设,以大金融视野、新金融理念和互联网金融思维,重点建好5—6个重点专业和相关优势骨干专业,并通过校政行企合作和订单式人才培养,为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培养好职业化专业人才。同时,以协同创新理念,建设好浙江地方金融发展研究中心,力争成为推动浙江省金融发展的高端智库。
      要把服务引领战线整体发展作为自身职责。在示范建设时期,学院就坚持“创建高职教育百花园、引领高职教育千花盛开”的理念。围绕优质重点校建设目标,学院将充分利用全国高职教育研究会会长单位等众多平台,发挥对全省和全国高职教育的示范、引领、带动和推动作用,真正输送出可复制的宝贵经验和优质样本。
      品质引领,以卓越业绩彰显高职教育魅力,当前,高职教育虽已是高等教育“半壁江山”,但整个战线尚缺乏足够自信,全社会对高职院校还在观望,不少人认为它仍是低水平、低质量的代名词。因此,优质学校的建设目标,首先要提升自己的品质,以此来彰显高职教育的特色、生命力和强大魅力,增强高职教育的模式自信、类型自信和文化自信。
      学院着力抓好高职毕业生的优质就业和优岗发展,坚持就业导向,积极推动毕业生顺利就业、对口就业、优质就业,提前落实就业,批量实现就业,巩固金融系统大面积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银领学院建设成果,并进一步完善机制、提高质量,增强在校内外、业内外、全社会的影响力。
      学院积极探索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培养机制,在突出以专业建设为龙头,落实办好专业、注重学业、强化职业、重视就业、鼓励创业、成就事业“六业贯通”理念的同时,抓好系统化素质教育体系构建,即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解决好做人高度;重视业务素质教育,解决好做人深度;重视文化素质教育,解决好做人厚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好做人宽度;重视身体生命教育,解决好做人长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解决好做人强度。
      学院努力打造教师、学生、校友发展共同体,持续推进学校品质建设。坚持学生是第一主体、教师是最重要主体、校友是最广泛主体理念,在着力抓好学生培养的同时,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全力建设青年教师培养成长的“金翅膀机制”、中年教师稳定发展的“金台阶机制”、老年教师幸福安康的“金降落伞机制”,切实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和质量。与此同时,重视和加强校友会工作,关爱每一位校友,探索形成校友“会同学、看老师、回母校、共发展”的机制,推动高品质幸福金院的实现。
      文化引领,探索高职可持续发展新机制,一种类型的教育要生生不息,必须探索形成自身的文化。学院以培育优质银领、服务区域经济、打造百年品牌为目标,致力于在文化上自信与自强。
      学院把推动高职文化建设作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办好全国高职教育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持续做好高职教育文化建设理论研究和交流推广工作。继续构建和完善以诚信文化、金融文化、校友文化为主题的三维文化体系建设,创建更多的文化品牌,开展更丰富的文化活动,推动文化育人有效实施,培养有文化底蕴的技术技能人才。
      学院围绕“诚信校园、精神家园、成长名园、生活乐园”目标,景观、设施和故事一起抓,将校园美化、绿化、文化融为一体,真正实现陶冶情操、愉悦生活、促进和谐的境界,打造高职院校文化校园建设样本。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在办学41年间为社会培养了5万余名动手能力强、岗位适应快、实践水平高的优秀毕业生,创造了“5000行长同一个母校”的传奇和神话,在国家示范院校建设时期获得了128项成果和优秀等级评价。在新一轮优质高职学校创建和建设过程中,将以理念引领、服务引领、品质引领、文化引领的特殊贡献,推动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创新先行,做名副其实的探索者、引领者。
      五、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创新驱动,融合助推航空产业腾飞
      筹集资金2.5亿元,主动适应航空产业发展,服务“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建设大局,加快融合发展,实施创新驱动,扩大开放办学,全面推动学院从“示范”到“优质”升级转型。
      融合发展,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以完善内部治理体系为核心,完善质量保证机制,加快航空产教融合,创建特色学院,打造产教融合发展的升级版。
      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坚持党委领导、院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健全现代大学治理结构,推进理事会制度建立;优化内部机构设置,深化两级管理改革,建立运转高效、富有活力的校院两级管理机制,建立绩效导向的全员考核激励机制,整体提升学校管理效能。
      推进诊断与改进,完善质量保证机制。以“目标、标准、设计、组织、实施、诊断、创新、改进”质量螺旋为主线,以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为基础,建立健全自我质量保证体系;强化人才培养质量年报和就业质量年报制度,完善监督保障机制。
      加快航空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坚持与航空产业融合发展,牵头成立飞机机载设备专指委和通用航空专指委,校企共建“汽车制造工程中心”等8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成“航空零部件再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等3个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健全陕西航空职教集团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国家示范职教集团建设,搭建校企长效合作平台。
      创建特色学院,创新育人体制。系统推进校企合作,创建特色学院,突出二级学院的人才培养主体地位。扩大现代学徒制试点规模,成立具有现代学徒制特点的二级学院;紧跟通航产业发展,成立通航学院;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成立士官学院;坚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原则,改革组建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电子工程学院。
      聚集内涵,优质资源扩容升级,优化专业布局和结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师资水平,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探索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办学水平全面提升。
      打造航空专业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紧跟航空产业升级步伐,对照航空产业链上下延伸,动态优化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优先支持紧贴航空产业发展的11个骨干专业建设。按照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大力推进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实践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实现形式和培养模式。
      加快信息技术应用,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投入资金2400万元,成立全国航空职业院校移动云教学大数据研究中心,按照省级标准,建设5门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10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个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发挥课堂云教学中的先行先试作用,推行泛在、移动、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职称制度体系,完善品德、能力、业绩导向的职称评价标准;完善以老带新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建立教师轮训制度;建成焊接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汽车维修知名大师阚有波工作室;实施教学名师引领计划,培育国家级教学名师。
      打造五大服务平台,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投资1.3亿元,建成航空机务大楼和航空产业基地产教融合培训大楼,搭建社会服务载体;建成陕西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省级示范基地,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升级改造航空科技馆,开发集航空科普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航空博览旅游为一体的社会服务功能;建成现代航空制造工程中心,开发生产、教学、实训、培训一体化功能;建成国家“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提高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
      创新驱动,加强技术技能积累
      坚持创新驱动,利用航空专业人才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完善技能大赛制度,重视文化育人与技术技能积累的有机融合,使学院成为区域技术技能资源的聚集地。
      打通区域内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实施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工程,发挥学院示范带头作用,搭建区域内9所中高职院校校际“立交桥”,建立“中职—高职—本科”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构建适应航空城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建立和完善技能大赛制度。持续发挥学院在全国技能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中的优势,形成“校级—省级—国家”梯队培养的竞争机制,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全面提高技术技能水平。
      提高技术积累和转化能力。建成4个以上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工程技术或协同创新中心,打造4个以上具有持续创新创造能力的科研创新与科技服务团队,提高学院技术技能积累与转化能力。各级各类科研经费到款额年均增长15%以上,新增注册职务专利40个以上。
      促进文化育人与技术技能积累的融合发展。持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彰显“专注、执着、向善”的工业精神,统筹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在文化传承创新中提高育人水平,在文化育人实践中推动技术技能积累。
      开放办学,推进对外交流合作
      加强对口交流、支援和合作,持续推进学生对外交流,加强师资培训国际化水平,积极跟进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支持航空装备“走出去”战略,扩大学院对外交流与合作。
      智力支持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支持云南玉溪发展通用航空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扶持铜川职业技术学院、米脂县职教中心等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地区、革命老区的职业院校,派遣专家和骨干教师进行对口部门和对口专业“点对点”传帮带智力支持。
      持续推进学生对外交流。依托“中美高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百千万交流计划”平台,引进优质航空工程教育资源,扩大学生交流,实施联合培养;持续推进大学生赴美带薪社会实践项目,扩大规模,提高质量。
      依托平台提升师资培训国际化水平。发挥学院中德培训中心平台作用,提升师资培训的国际化水平;选拔重点专业教师和优秀管理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境外培训。
      支持航空装备“走出去”战略。加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和交流,实施中航国际加蓬职教项目,援助加蓬建立职业院校,在航空维修、航空物流等方面开展培训,支持我国航空装备“走出去”战略,提升学院国际影响力。
      “十三五”开局之年,学院将进一步转变理念,实施优质院校引领计划,加强技术技能积累,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和国家航空产业腾飞。
      六、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构建质量体系,推进产教融合创新发展
      作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计划用3年时间,投入3亿元,积极承担实施任务(项目),推动学院创新发展。杨凌职院提出在“十三五”期间,以“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为核心,以构建一流的人才培养、一流的专业发展、一流的人才和人事管理、一流的支撑和保障等体系为支柱的发展举措,推动优质院校建设。
      推进人才培养改革,构建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坚持回归教育本位,推进实施“通识课(含行为养成课)+专业课+个性发展课+创新创业课”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人成才。深化“百县千企”联姻工程和集团化办学,创新协同育人平台。实施以产业技术进步为驱动的课程和教学改革,推进以学分为导向的因材施教、分类教学改革,施行教考分离、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改革。
      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构建一流专业发展体系。按照立足自我、摸清家底、寻找标杆、争创一流的思路,推进优质院校和骨干专业建设。紧贴产业行业,实施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驱动的专业设置和改革。校企深度合作,共建专业及课程标准。持续推进专业服务产业能力项目、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和国家、省、院三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引企入校,共建实训基地和协同创新中心。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构建一流人才和人事管理体系。实施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引进计划、名师引领计划、教师能力提升计划、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选拔培养计划,建设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投入1000万元设立人才基金,招聘、引进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实施岗位管理、全员聘用制度,以及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和绩效考核等制度改革。
      强化保障能力,建设一流支撑和保障体系。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以“十大节庆”为主题的学生素质养成教育活动载体。构建融教育文化、职业文化、企业文化和行业文化于一体的新型校园文化。每年投入3000万元加强实验实训条件建设;3年投入4000万元,推进信息化校园建设。“十三五”末,建成智慧校园、生态文明校园。
      发挥职教优势 服务国家战略
      紧紧瞄准“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精准扶贫”等国家重大战略,发挥职业教育和产学研结合优势,精准施策,服务国家战略。
      培养国际化人才。举办建筑工程国际班,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和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服务中水、中建、中铁等“走出去”企业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和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要的本土人才。依托杨凌示范区,举办面向中亚国家农技人员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
      服务产业创新发展。运用“互联网+农业”技术,与中兴通讯公司联合创立智慧农业协同创新中心。围绕西部农业产业升级,发展壮大杨凌现代农业职教集团,建设杨凌现代农业职教改革试验区。
      促进区域农业发展。继续建设好彬县、凤县、杨凌等农科教、产学研推广服务基地,扩大服务面向,提升服务能力。开展职业农民培训,开设职业农民学历教育及村干部学历班,服务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未来3年,再建县级职业农民培育学院10所,建成产学研合作基地6个。
      探索精准扶贫路径。贯彻国家与陕西省扶贫精神,创新教育和科技扶贫模式,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上学减免学费政策。支持甘肃、青海两省职业教育发展,办好青海玉树州水利、环保专业人才培养订单班,构建贫困地区订单(委托)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精准扶贫长效机制。
      推动三项融合 加强创新创业
      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相融合、与大学生社团活动相融合、与校企校政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相融合,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
      创新专业教育方式。开放专业实训室和校内农林综合实训基地,供学生创新实验和创业训练。实行教师科研项目学生助手制度,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批判性思维。建立学生创新实验、论文、专利、创业成果等折算学分制度。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制度,强化专任教师培养。
      依托学生社团,活跃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鼓励在学生社团下组建兴趣小组,实行教师帮扶、学院资助、企业赞助等形式,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按照三校区的功能,建成工艺创新园区、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园区、电商贸易创业园区,为学生创新创业搭建平台。设立200万元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支持600个创新创业孵化项目。
      校企校政共建创新创业基地,培育创新创业新秀。进一步合作办好杨凌示范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3个示范性大学生众创空间,新建15个校政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健全诊改机制 增强内生动力
      主动健全教学诊改机制,是培植学院内生动力,实现质量自我保证、学院自主发展的关键。按照“以诊促改、以改促升”的思路,建成与优质学院相匹配的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形成学院良性循环发展机制。
      落实内部质量主体责任。确立符合学校自身实际的办学定位与质量目标,把质量提升作为师生员工的共同追求,构建质量保证制度和运行机制;建立人才培养质量三级监测和第三方评价体系,实行二级分院关键要素评价制度。
      以专业诊改为突破口,带动全面诊改。专业是学校办学的核心,将诊改工作与专业核心竞争力提升、骨干专业建设同步推进。全面疏理学院专业建设的成功经验和产业发展背景下专业建设存在的薄弱环节,制定诊改方案,带动学院全要素诊改。
      健全质量监控机制。进一步健全质量保证信息发布与监控系统,完善人才培养数据平台,加大量化力度,实行院内两级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和就业年度报告制度。
      未来3年是高职教育落实国家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的关键时期。学院力争盘活校内与校外两种资源,群策群力,转变观念,坚持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服务产业发展为使命,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突破,以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为目标,把学院建成国内一流、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优质学院。
      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对高职教育未来几年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和路径指导。与此同时,陕西省启动实施的高职教育“一流学院、一流专业”建设,将占据陕西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拉进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建设的阵营。
      七、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创新发展,智造梦想挺起工业脊梁
      根据陕西省贯彻落实《行动计划》的部署举措,预计投入2亿元,以启动实施4项具体计划为主线,以细化45项任务和16个项目为抓手,力推内涵建设、现代治理、开放服务、质量保障再提升,实现省内引领发展、国内铸就卓越、国际打造品牌,铿锵回应“示范永远在路上、质量永远无止境”的时代命题。
      内涵提升推动率先发展
      坚定不移地以提质增效为基调,启动实施教育教学综合改革计划,着力推进四大战略,全面推进从注重规模速度的粗放式发展向注重质量内涵的集约式发展转型,从硬指标的显性增长向软实力的隐形提升转型。
      推进一流学院战略。培育招牌名师、培养名片学生、催生优质成果、铸就卓越品牌,力促核心竞争力提档升级,跻身全国优质高职和全省一流高职行列,力争教育教学成果的数量和等级名列全省首位,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示范高职院校第一方阵前列。
      推进一流专业战略。按照对接产业、聚焦内涵、分类指导、凸显优势、重点突破、引领发展的思路,以跨界融合为特征重塑制造业价值链,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促进智能型制造类专业做优做强、稳定发展,高端型制造类专业做新做好、优先发展,服务型制造类专业做精做特、扶持发展。
      推进文化引领战略。进一步凝练具有自身特质的大学精神,持续加强“一院一品”建设工程,倾力塑造体现现代工业元素的工匠文化精品,打造省级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国家级校园文化建设成果,有效发挥以文化人、以文养心的育人功能,全面提升人才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
      推进“互联网+”战略。加快智慧校园、先进教室、未来教育建设步伐,建成基于IPV6、网宽10G、资源100T的网络条件和以大数据、云服务为核心的信息环境,深植数字化于校园各个系统、工作过程和基础设施之中,着力推动教学效果、管理效率和服务效能的同步提升。现代治理推动创新发展锲而不舍地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启动实施机制体制革新计划,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借助制度创新激发创造活力,切实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以“一章八制”为统领,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健全完善大学章程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学术委员会制度、理事会制度、教师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财经委员会制度、信息公开制度,理顺明晰党委、行政、学术、民主监督四者相互独立、支撑、制衡的体制格局和二级管理模式的组织构架,建立责权利划分合理的运行机制,形成事前有标准、事中有监督、事后有考核的闭合制度体系和规程标准,让依法治校成为管理的新常态。
      以陕西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为平台,打造百校千企集结的职教航母。将陕西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升级建设为国家级骨干职教集团,创建辐射全国的材料成型职教集团,突出资源整合与集成创新有机结合、面上提升与局部超越有机结合,重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良好生态,创新校校联合、校政联手、校企联姻以及向国外教育机构延伸的协同互助模式,探索多元化办学新机制,实现集团化办学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新突破。
      以西咸新区职教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创设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试验田。利用学院牵头省内高职与西咸新区共建的职教改革试验区,在构建产教合作协同创新职教联盟、建立陕西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学徒制试点、股份制或混合所有制改革、高新技术成果推广应用、产教信息互通平台建设、校企“双主体”职教改革、国际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等8个方面先行先试,为破除机制体制障碍进行有益探索实践,树立起全国职教领域综合改革的新典范。
      开放服务推动协同发展
      持之以恒地遵循大职教理念,启动实施社会服务互惠计划,以开放共享汇聚多元主体和创造发展机遇,以优化服务寻求广泛支持和拓展生存空间。
      服务“中国制造2025”战略。依托陕西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发挥跨行业、跨地域合作的校企战略联合体作用,多方联合进行人才培养、开展技术攻关、承担重大课题、建立研发平台,积极创建全国机械行业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中心、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先进制造技术促进与服务中心、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中心,切实增强服务产业优化升级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依托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试点院校,校企携手基于分类指导构建“播种子、闻花香、摘果实”三层培养机制,基于认知规律搭建“小舞台、操练场、大熔炉”三大实践平台,基于课程、组织、服务构筑三大保障体系,建设校内外学生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建成陕西省众创空间孵化基地,扶持创业先锋,打造创客品牌。
      服务国家终身学习建设战略。依托省职业教育学会,发挥改革发展利益统一体的作用,引领带动各兄弟院校利用相对优势,开展开放性继续教育教学,打造特色服务品牌,建立健全个性化、网络化教学服务体系,满足社会多样化学习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依托国际合作项目,发挥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的作用,加快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建设,从堆数量、求增量的交流活动向强调质量、注重实效的合作项目转变,开展与英国、新西兰、俄罗斯、韩国高校合作的师生互换交流项目等。
      质量保障推动持续发展
      矢志不渝地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启动实施质量保障支撑计划,重点在提振师资水平、构建质量保证体系、提升管理水平方面下功夫,让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落地生根”。
      以一流师资保障一流质量。坚持能力提升与学历提升并举、教学水平与学术水平提高并进,通过教育理念提升、知识技能更新、工程实践轮训、国际视野拓展、名师分层培育等,培育师资团队。
      以教学诊断保证一流质量。制定分层分类、全面多维、突出特色的教学诊断与改进试点实施方案,分段推进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在专业试点基础上,总结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各个层面的经验,形成学院层面和各相关部门自主诊改流程,并在全院各层级质量保证机构逐步拓展。
      以一流管理支撑一流质量。探索实施分类管理、分类评价的人事管理制度,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聘用机制,以岗定薪、奖优罚劣的分配制度,充分激发人力潜能。突出教学环节管理,制定人才培养过程中关键要素的质量标准,实现教育教学质量标志性数据易采集、可量化。
      未来3年,在《行动计划》的有力促进下,学院定会以内涵品质的新提升谋求创新发展,以服务现代制造的新振兴支撑强国之基,以无愧于时代的满意答卷挺起中国工业的脊梁。                

    上一篇: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建设有关情况
    下一篇:许俊生:提升高职教学质量需用绩效管理“武装”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