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与企业并行      科技与财富共赢

029-82602000

《尚书》浅论
2015年06月09日 14:58   来源:西安海棠学院   评论:0 点击:

  摘要:《尚书》向人们展示了夏商周时期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的天命观 敬德保民、任用德才贤人等思想不仅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
  摘要:《尚书》向人们展示了夏商周时期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的“天命观” “敬德保民”、“任用德才贤人”等思想不仅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统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依然有着很高的思想价值与文化价值
  关键词:《尚书》;天命观;敬德保民;语言魅力
  《尚书》是我国上古时期的一部书,是儒家的经典之一,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尚书》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内容包括记载君王的言行、事迹,君臣之间的对话,国君对诸侯大臣的赏赐、任命等。
  《尚书》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尚书》,《孔传》解释为“上古之书”。在成为儒家经典之后,又叫做《书经》。在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是和《诗经》并列的一个文体类别。但这散文之中,用今天的标准来看,绝大部分应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准确地讲,它应该说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总集。
  一、《尚书》中的天命观
  在上古、中古时代,中国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是天命观。这个时期的人对于天有着自然的敬畏之情,君王的权力是受命于天的,顺应“上帝”的君主便能使国家长治久安,庶民安居,而逆天命而为的只会像夏桀商纣一样走向灭亡的道路。而如何了解到天命?这里有两种方式:其一是观察德行,敬天、保民、恭谨、勤政等美德,定是符于天命;而放纵、奸邪、乐逸、残民等恶德,定是违背于天命,这就是《汤诰》中所说的:“天道福善祸淫”,意思是说,天道降福于有德者,降祸于淫乱者。其二是通过颇富神秘色彩的“龟筮”占卜获悉天命。
  在这两种方式的选择上,德行的选择应该说要优于“龟筮”的判断。《尚书•大禹谟》载:舜有意让位于禹,禹推辞说应当以“龟筮”占卜吉凶,舜帝对禹说“朕谋先定,询谋佥同,鬼神其依,龟筮协从,卜不习吉。”很显然,舜认为禹之德行配天,授位予禹是符合“天命”的,根本不需要“龟筮”。周武王伐纣时,卜筮占得“大凶”,姜太公便毁了蓍草,说枯骨死草等能知道不吉利,更是不以“龟筮”为准则。   君王德行的核心是“保民”或“爱民”,《尚书•仲虺之诰》中云:“有夏昏德,民坠涂炭,天乃锡王勇智,表正万邦。”《太甲》中云:“惟天无亲,克敬惟亲。民罔常怀,怀于有仁。”从这些表述中,可以看出古人虽然口口声声的“天命”,其实落实到政治当中,“天命”就是“民命”,敬天即为敬民,畏天即为畏民,这也是《尚书》这本书的思想精义所在。
  二、《尚书》的“敬德保民”思想
  夏商周的国君对于“德”十分的重视,那么究竟何为“德”呢?在《皋陶谟》中有这样的阐释:皋陶向大禹进谏要实行德政,大禹问他如何才能称为“德政”,皋陶说“慎厥身,修思永。谆叙九族,庶明励翼,迩可远,在兹”,“在知人,在安民”,这是实行德政的条件。接着皋陶又说,做人要做到九种美德,这九种美德分别是“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一个人假如能做到这九种美德,那么万事都可以成功。这些思想流传到后世,便成为了后代儒者一生所追求的最高美德。而作为君王,有了这些美德,治理国家就一定能够身为表率而取得天下人的信服,从而千秋万代,万民敬仰。
  另外,尚书中还有许多对于德的阐释,“允迪厥德,谟明弼谐”(《皋陶谟》),“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大禹谟》),“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日严祗敬六德,亮彩有邦。”(《皋陶谟》),这些篇章都强调了德和以德教化的重要性。《尚书》中有关于“德”的描写不胜枚举,这恐怕也是它被奉为儒家经典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尚书》除了劝谏君王要修德之外,还告诫君王要“以民为本”。 。《泰誓》中有云:“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抚我则后,虐我则仇。独夫受洪惟作威,乃汝世仇。”这些都表现了上古时期帝王和统治阶级对于民心的重视。
  另外,《尚书》还向世人传达了这样的思想,天子治国安邦不仅仅要做到德行出众、勤政爱民、知人善任,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不论是天文历法、五行水土,都要合乎礼仪的规范,做到一切井然有序、分毫不乱。如《益稷》中写道:“予欲左右有民,汝翼。予欲宣力四方,汝为。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汝听。予违,汝弼,汝无面従,退有后言。钦四邻!庶顽谗说,若不在时,侯以明之,挞以记之,书用识哉,欲并生哉!工以纳言,时而飏之,格则承之庸之,否则威之。”这里表现了舜帝在治理国家时,连衣服的颜色、音律乐器的演奏这些细枝末节的事情都要顾虑,唯恐有一件事情出现差池,而对国家的兴衰产生影响。虽然这些思想带有十分浓厚的封建落后的色彩,但是却让人们领略到了上古时期的明君恪守礼仪、以天下为己任的风采,也符合了儒家思想中对于“礼义”的要求。这些思想一直流传到后世,对于后代的君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尚书》的语言魅力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韩愈曾经说过“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凡是读过《尚书》的人无一不认为其难读、难懂。这只是因为《尚书》的成书年代距今久远。中国的语言文字经过漫长的岁月发展,已经与上古时期的面貌相去甚远。幸而我们还有《尚书》《易经》《诗经》这些上古典籍,让我们得以更深入的了解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尚书》虽然距今年代久远,但是它已奠定了中国散文的基本范式,也开始讲究谋篇布局,并不像甲骨卜辞一般零散破碎。《盘庚》一篇不到两千言,便为我们详尽的描摹了几千年前的一幅充满政治矛盾的历史画卷。盘庚为了避免水患,复兴殷商,率领臣民把国都迁到了殷,却遭到了一部分臣民的反对,处在风口浪尖的盘庚对臣民晓以利害,才有了这篇《盘庚》。忧国忧民的盘庚,顽固不肯迁都的老臣,心怀鬼胎的小人,处在水患中的的穷苦百姓,仿佛都一一呈现在人们眼前。通篇气势磅礴,无论从结构还是内容上来看都不失为一篇优秀的历史散文。
  《尚书》中还有许多修辞手法的运用,排比,夸张,比喻,这些更加丰富了《尚书》的表达。另外,《尚书》中的许多习语、成语一直沿用至今。例如:《舜典》中的“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皋陶谟》中的“巧言令色”、“兢兢业业”,《盘庚》中的“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这些都给我们的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江灏.钱宗武译注.周秉钧审校.今古文尚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2]皮锡瑞撰.今文尚书考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9.

上一篇:西安海棠职业学院教学督导文件汇编
下一篇: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频道本月排行